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不同语境下公众舆论中的情感表达——重庆大学郭小安教授来27111新葡萄娱乐官网与师生交流 |
本网讯(通讯员:谢弘晖)后真相是什么?后真相时代下的中国如何在真实与情绪中找到平衡?4月22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我校知名校友郭小安教授与27111新葡萄娱乐官网师生探讨后真相时代下的公众舆论现状。 后真相这一概念是目前世界新闻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2016年度《牛津词典》将其列入英语世界年度热词之中。郭小安教授认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比陈述现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而这一现状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这一现象,郭小安教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表示,在后真相时代下,情感成为了取代事实的第一要素。情绪传播成为推动事件发展和舆论关注度的重要形式,而社交媒介,则成为了渲染情绪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实际上,后真相所揭示的情感表达现象本质上是对西方理性过度的平衡与纠正。郭教授并以历代美国总统大选为例,分析传播媒介所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受众的情感认知,从而使得传统的新闻行业陷入了失去公众信任的尴尬境地。郭教授还分析了受众情感认知的具体表现,在美国大选之中,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对选民的吸引力远大于政策对选民生活的影响。但是这并非只是选民的一时冲动的产物,选民深思熟虑的结果,即“真实的非理性”。 后真相时代在欧美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目前社交媒体极度活跃的中国又引发了怎样的波澜?而我们又有怎样的认知和思考?郭小安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情感表达和动员具有后真相时代的一些具体特征,但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后真相下的公众情绪已经开始深刻的影响着社会舆论导向。他表示,国内引发公众情绪的爆点主要有三种特定的叙事框架,即仇恨、悲情、恶搞叙事。他以“李刚事件”和“夏俊峰事件”为例指出,通过社交媒介传播的一些负面信息会使网民产生情感带入,从而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尽管事实真相并非全如此,但在权威媒介披露真相后,公众情绪依然左右着舆论导向。从而使得权威机构所发布的事实真相无法被大众所接受,甚至被大众所质疑,最终走到了“越辟越谣”的尴尬境地。
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环境下的情绪传播现状,郭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新闻的真实性核查将成为未来新闻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与此同时,随着媒介技术和媒介融合的发展,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也将变得更为模糊。新闻行业的使命,不仅局限于提供新闻真实,还应承担着搭建公共论坛的责任。在后真相时代下,我们需要在情感与理性中寻找一种动态平衡,冷静看待而这的此消彼长过程,以此来洞察人性,感受社会生态的“变”与“不变”。 讲座得到了现场师生的广泛好评,2017级传播学研究生余达根同学表示,郭小安教授用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生动丰富的例子为我们呈现了后真相语境下,公众情绪的作用和意义。这为我们更好的认识舆论,研究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摄影:龚紫君)(编辑:刘佳艺)
|